日本大阪是著名的水都,早在一千四百年前江戶時代,就靠著四通八達的水運帶來經濟發展,不過隨著陸路建設增加,以及阻絕式的治水方法,水都的風華一度掩埋在時代巨浪裡。

近年治水有了不一樣的思維,考量寢屋川流域地勢低窪,過去總是遇雨成災,於是他們在河邊開挖立坑,把水引導到地下河川或調節池,成功的經驗已經逐漸套用到日本各地。不只這樣,大阪市、大阪府還攜手展開水都再生計畫,透過水門控制市中心的河川水位,同時改良堤防建構方式,成功營造了人們可以放心使用的親水空間。

河川貫穿城市,四通八達的水路,曾經為大阪帶來繁榮的經濟發展,不過隨著時代變遷,陸路取代水路,要重新找回水都風貌,可要費一番功夫。

我們現在在大阪市中心,要坐船呈這樣一個口字型的路線,其實在江戶時代,大阪有八百八(座)橋的稱號,雖然當時大阪這邊的橋只有兩百多座,這樣的稱號有一點誇張,不過也是呈現了大阪當時給人的印象,就是橋多,河川也多。

以水路為中心發展的都市,早期的重要設施都是依水而建,河川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只有幾步距離,怎麼能不怕水淹威脅。過去的治水方法,高築堤防,把人和水徹底隔絕開來,不過這幾年,治水,開始有了不同。

可別以為這裡只是一般道路的普通小緩坡,其實這整片可是用人力堆積出來的,從這邊看是普通的住宅區,不過再往前面一點,就是淀川的出海口,而整片緩坡原來是一個守護地方的超級大堤防。

有別於傳統堤防,這種超級堤防把寬度提升為高度的三十倍,增加整體強度和耐震度,而且斜坡的土地還是能夠使用。但因為範圍大,得配合都市更新,逐步建設,淀川的超級堤防,從1988年到現在都還在分期施工。這樣的原理,也運用在市中心河岸。

大阪府西大阪治水事務所 水都再生課課長輔佐 美馬一浩(Mima Kazuhiro) :「以前是防潮堤很高,阻隔在河和都市之間 河和城市之間被隔開 大家蓋房子 不會面向河 像這樣子的親水空間 像是剛才的螢火蟲町 店家開設的方向都慢慢轉往河邊 在道頓堀那邊的話 甚至還有入口是設在向河的方向的)

配合民間大型開發案,逐漸改造市區水岸風貌,要讓民眾能安心親近水邊。大阪的河流屬於感潮河川,滿潮時水位高漲,退潮時水位又低到船隻無法行駛,要讓水位高度固定,靠的是道頓堀川水門、東橫堀川水門,這兩座水門來把關。

大阪市河川擔當課長 藁田博行(Warata Hiroyuki):「我們通過的是東橫堀川水門,從對面寢屋川流過來的水,首先防止那邊流過來的洪水,是它其中一個機能,當颱風來的時候,潮水會變高,防止漲潮或者是海嘯的災害,這是它的第二個功能,第三個功能是讓道頓堀和東橫堀川裡面的水位保持一定高度。」

以道頓堀川水門來說,平常道頓堀川水位就比木津川還要高,船隻從木津川開過來的時候,先等待第一道閘門開啟,開進水門後,兩邊閘門都關上,在裡頭等待水位調節到和道頓堀川一樣高,才開離水門。

大阪市河川擔當課長 藁田博行:「調整水位讓船可以安全通過,所以像這樣設置了兩個閘門的構造,現在看那邊的閘門,那樣子型式的水門打開的時候,它會沉到下面,關起來的時候它又會上來。」

2001年,兩道水門完工,搭配周遭治水設施,讓市區免於淹水威脅,也讓人們的生活從此有更多機會與水親近。

 

資料來源~~大愛電視2010.10.0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powe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